本来不想写这篇东西了,可是刚才又看到一篇讨伐南方周末的长文—— 《魔鬼都在细节里----对于南方周末,我有话要说》,又想起司马南对南方周末的那一篇檄文( 《司马南致《南方周末》评论员的一封公开信》 ),更让我想提起笔来写写这个本不值一提的小事情。
一位名为郭国松的记者根据在青岛的一次遭遇写了一篇博文—— 《逃离青岛》,8月6日发布之后,并没有多少人看,不过经过两天的传播,已经开始逐渐有人关注这篇日志。截至8月8日23:30已经有199次阅读、18个回复。到一座陌生的城市受到不公正待遇,本是一件挺平常的事情,然而由于郭国松的特殊身份,自然受到了更多的关注。翻开他的履历,倒是不乏光鲜之处:南方周末高级记者、21世纪经济报道高级记者、瞭望东方周刊编委、法制早报常务副总编辑,如今是在中国周刊(《中国周刊》什么来头)任职。是嫌中国周刊的名声不够响亮?郭国松在写这篇日志的时候,也没有忘记提醒自己曾经的身份:“1998年8月初,我以《南方周末》记者的身份第一次来到青岛”。
也许连郭国松本人也没有想到,他这篇文章并没有得到太多他想要的同情,反而是青岛人对他所述事件的怀疑,和对青岛这座城市的辩解。这倒是很好理解。就算是一个路人被一个小孩滋了一身尿,他也不敢伸手揍这个小孩——孩子的老子在旁边站着呢。老子可以骂儿子也可以打儿子,别人就没有这个权利了,打儿子是老子所独有的权力。
郭国松在这篇博客上描述道的形象,哪还有行走江湖老记者的意气风发?活脱脱一个受气的小媳妇:酥胸乱颤、两妍绯红、娇嗔一声“讨厌”,扭头碎步奔去。 郭国松在写这篇博文的时候,显然是被气昏了头。要不然,作为一个有这么多年采访经验的老记者不会写出这样的文字。比如:“从酒店所在的盐城路上走出来,不时酸臭扑鼻,原来青岛这样外表美丽的城市,一些街道上的垃圾筒都是敞开的。”“当地人都知道青岛社会治安很乱,自从当年的公安局长自杀后,黑社会就很猖獗,连‘拾海佬’(海水退潮后拾海鲜的人)都有黑帮控制……”就像一位网友评论说的:你这是在向一座城市的人宣战,作为一个记者,你这样写很不明智的。
南方周末被披上了太多的光环,不光是南方周末的记者成了特殊身份,就连读南方周末的人也成了不管怎么说,这还是一份比较有份量的报纸,然而观点只是提供给不想自己思考的人,南方周末的普世价值观恰恰是喜欢替别人思考。然而在这样的时代,没有必要迷信任何人。郭国松们也许还会再次“逃离”青岛。
ps:这篇短文是8月9日凌晨写的,8月9日白天再次访问郭国松的博客,发现评论功能已经关闭。而在8月9日晚又出现了一篇帖文( 也来说说郭国松“逃离”青岛的蹊跷! ),对郭国松逃离青岛事件大爆猛料:今天坐出租车,听一司机说,您当时身边有个年轻女子,好像是为了这个年轻女子起的纠纷吧?呵呵,俺随耳一听,你随口一解释,也不费多大个事情,您不想解释也没什么,这林子大了,什么鸟没有呢?
事情真是越来越有意思了呢!哈哈!
及时的行业资讯,实用的网编技能,全面的管理规范,编辑网助力网络编辑晋级之路。
QQ 号码:11815050
腾讯微博:http://t.qq.com/a11815050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zeiss
又是一只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羽毛的鸟X,你懂的……
本站声明: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Copyright© 2010-2012 编辑网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 theme named Leya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