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编辑要利用好相关链接

时间:12-07-29 栏目:网络编辑 作者:编辑网 评论:0 点击: 2 次



超文本链接既是网络新闻传播的最大优势,同时又由于其高容量信息流快速传播所导致的信息泛滥,使网络媒体的阅读绩效在一定的时间限制下低于传统媒体。这也是长期以来关于传统新闻媒体和网络新闻媒体孰优孰劣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呢?其主要原因是受众在网络新闻阅读中经常出现“迷路”的状况。

这里所讲的“迷路”,是指受众在互联网浏览新闻时,因多次跳转而偏离了原本的阅读主题而不知自己身在何处,如何到达目的地的现象。不少受众都曾遭遇过此类“窘境”。那么,这种“迷路”现象是怎么产生的呢?如何才能防止“迷路”、提高新闻阅读绩效呢?

心理学上的认知负荷,是指在执行某种作业的过程中,因作业特性所需要的认知能量或认知资源过多,超出了正常负载范围而造成认知系统特别是记忆系统的负载状态。而记忆系统一旦处于负载状态,又面对着太多的选择,就势必“迷路”。作为受众,都会有这样的经历,即在浏览非线性结构的超文本新闻信息时,他们所承受的记忆负荷特别大,既要搜寻自己关心的主题信息,又要保持各种主题信息之间的相互关系,还要抵制旁路杀出的趣味性题材的诱惑,从而导致认知负荷越来越大。特别是在浏览目标并不十分明确的时候,人们所承受的认知压力就更大了,最终逃脱不了迷途忘返的结局。如原本想了解一下“美国大选的情况”,结果却不知不觉地参与了一场关于“地球的中心是什么”的讨论。而“迷路”现象一旦产生,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加认知负荷,挤占心理资源。当认知资源在越来越严重地被占用的情况下,人们是无法从容不迫、有条不紊地整理加工那些源源不断地渗入大脑的信息的。正因为如此,这些信息不久就被挤出了短时记忆。于是,受众在不停地打开一个又一个链接的时候,往往也就一步又一步地忘记了自己的进来之“路”,而“误入歧途”。

“迷路”问题是否会成为网络新闻传播的一个致命伤呢?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超文本链接所造成的“迷路”,完全可以通过人本因素来克服。工效学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已经在优化超文本链接方面提供了很多有效的改进法,如搜狐、新浪等大型综合网站,在这些方面做得都比较完善。

如何科学地设计和调整材料及其呈现方式,以防止受众因兴趣过于泛化或注意力分散而迷失方向,影响阅读效率,笔者认为关键在于3个方面:

一、 新闻信息

  的整合

 

1、新闻类别细分

多数新闻网站都考虑到读者的阅读习惯,沿袭了传统媒体的分类方式。如新浪网,在首页上把新闻分类为焦点新闻、国内新闻、国际新闻、科技新闻、文化教育新闻、观点与评论、游戏新闻、财经新闻、娱乐新闻、社会新闻等。同时,借鉴BBS的组织方式,以社区形式进行新闻分类也是目前非常流行的一个分类方式,它可以使分类更加清晰且人性化。总而言之,在新闻类别细分上,网络新闻因为摆脱了时间线性限制从而显示出更大的优势。因此就单个网页来说,新闻类别细分得越合理,版面结构就越清晰,受众在阅读选择时也就越明确,能够在第一步就迈上正确的方向而不需要“东奔西跑”,不至于在信息浏览一开始就晕头转向地“迷路”。

2、新闻集合整理

怎样利用短时记忆“组块”来设置网络新闻信息路标,避免受众“迷路”呢?所谓短时记忆“组块”,就是将一些较小的相关信息单位联合成熟悉的较大的信息单位。一篇关于奥运会的报道是一个组块,两篇甚至更多的相关信息也可以是一个组块,每个组块中所能包含的内容越多,我们所能记住的内容就越多。如果我们在编辑新闻信息时,能将相关新闻信息材料科学地进行 “组块”,那么受众依据新闻信息“组块”阅读新闻,就能够有效地减少加工信息所需要的心理资源,从而避免认知载荷及其引发的网络“迷路”。

那么在每个新闻类别中,大量新闻信息应该如何集合才能临场规避网络“迷路”呢?一般而言,都是采用以主题为线索的专题形式。而专题形式通常又是采用空间和时间两种集合方式来组织专题内容的。时间集合一般以事态的发展为线索,使同一主题的新闻事件的报道通过时间的延续和信息积累而得以加强;而空间集合更多的是显示背景资料或汇集相关报道,帮助读者释疑解惑,开阔视野,加深对新闻事件的理解。以上两种方式的综合运用,可以使新闻信息的群体优势得到最大的发挥。但是对于不同类型的新闻信息的集合方式,侧重点则应该有所不同。

时政类和社会事件类新闻往往主要以时间发展为线索,新闻与新闻之间有很强的连贯性,受众在阅读这类新闻信息的时候急于知道的是事态发展而非深究幕后。因此,对于时政类和社会事件类新闻,采用时间集合法可以有效地规避“迷路”。但是在选择相关新闻背景资料时,就要注意按关键词来进行筛选。

而对于一些时效性并不强的新闻信息,如娱乐、文化新闻,则以空间集合的方式整合为宜。因为这类新闻有关联性,同时又有很强的扩散性,如果单以时间为线索链接就显得过于单薄。

还有一些介于这两类之间,既有很强的时效性,又有一定的娱乐性的新闻类别,比如体育新闻,应该采取以上两种集合方式来整合。比如在赛事新闻报道中采用时间集合、现场追踪报道,而对一些球队或体坛名人的报道则可以采取空间集合,让受众享受更多更好的信息资源。

二、页面编辑人性化

网页编辑和设计如何更好地符合人类工效学的原理,提高阅读绩效,也是信息流“路标”设置的技术问题,目前已有很多值得我们借鉴的研究结果。

1、“空间位置”效应

对受众的阅读习惯研究发现:人的眼睛在阅读时被某一点吸引后,通常总是先往这一点的上端看,然后顺时针方向绕一圈;对于横排文,受众总是先把注意力放在左上角,然后依次向右移。遵循受众的阅读习惯,我们就应该将首页的重要新闻,或者主体新闻放在其所在页面的左上角,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受众注意力涣散,容易迅速进入搜索状态。

2、“呈现方式”效应

现在很多的网站都喜欢运用一些动画、多媒体技术来丰富网页内容。但是作为一个新闻网页,它本身所承担的信息量已经非常巨大,受众加工信息所消耗的心理资源也很多,而图片尤其是动画图片又是最容易被注意加工、占用心理资源最多的因素。所以动画图片超链接的存在会造成受众分心,从而影响阅览绩效,还可能出现“博物馆现象”,是造成网络阅读“迷路”的一个“共犯”。因此在一些需要深层加工的新闻网页中应当尽量避免过多地使用动画图片。

3、“字数限制”效应

由于受到显示屏幕大小的限制,每个新闻页面所能容纳的字数也是有所限制的。因为长篇大论容易增加受众的认知负荷,使其产生厌烦情绪。因此要尽量在内容上进行删减,或将同一个内容分为数篇相关的报道。对于无法实施以上操作的新闻信息,则可采取“翻页”整合。而对于 “翻页”整合可能给受众阅读绩效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可以通过提供有效的一步返回链接,防止受众在退行中又出现“迷路”。

4、“搜索引擎”效应

在新闻网站中

提供一个功能强大的搜索引擎,对于受众而言是非常人性化的贴心设计,受众一旦“迷路”,能方便快捷地返回浏览“目的地”并及时有效地处理善后问题。

三、超链接优化

网络新闻信息传播的实践表明,新闻信息是通过不同级别层次的网页链接来表达的。因此,优化超链接设计既是实现新闻信息流高效传递的有效途径,又是正确设置新闻信息流“路标”、实现有效传播的重要手段。

超文本链接结构的优化可以通过对于网站内链接、网站外链接和链接数量的优化来实现。由于这部分内容技术性较强,就不在此一一赘述了。

相信随着网络新闻技术和管理发展日趋成熟和稳定,类似受众“迷路”等问题在不久的将来都会得到更为先进的解决,网络新闻传播将越来越显示出它得天独厚的优势。


更多



 
关于本文作者

及时的行业资讯,实用的网编技能,全面的管理规范,编辑网助力网络编辑晋级之路。

QQ 号码:11815050
腾讯微博:http://t.qq.com/a11815050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zeiss

又是一只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羽毛的鸟X,你懂的……

网络编辑要利用好相关链接:等您坐沙发呢!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