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如何应对媒体,提高同媒体打交道的能力,已成为领导干部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今年3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同全国县委宣传部长培训班学员座谈时强调,“要把舆论引导的任务落实到基层,善待媒体、善用媒体、善管媒体,支持媒体采访报道,正确对待舆论监督,提高同新闻媒体打交道的能力。”
结合多年在新闻宣传部门工作的实际,借这次机会,谈点粗浅的体会和建议。
(一)沉着冷静,有理有节。
党和国家越来越重视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领导干部走上前台,直面媒体,引导舆论。他们沉着冷静,有礼有节,展示了良好的公共形象。许多党和国家的领导人是面对媒体的高手,给我们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记得我在香港做记者时,时任全国政协主席的李瑞环“巧答记者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那次记者招待会上,李瑞环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其中说到,希望特区政府精诚团结,共创香港美好明天。一位香港记者出了道难题:“您刚才在讲话时说到 ‘特区政府要加强团结’,是不是意味着特区政府不团结?”李瑞环回答得很机智:“请问记者先生,我祝你身体健康,是不是意味着你身体不健康?”
(二)真诚相待,以理服人。
某市规划局一副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反问记者:“你是准备替党说话,还是替老百姓说话?”这一“高论”立即在广大网民中引起广泛争议和质疑。
记得有一次,一位县长在接受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记者采访时,焦躁不安,态度野蛮。他不但不正面回答问题,更是语出惊人:“在我的地盘,老子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我怕什么!”其表现在《焦点访谈》节目播出后,这位“最牛县长”成为全国出名的反面教材。
国家出版总署明确规定:“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干扰和阻碍新闻采编人员合法的新闻采访活动。侵犯记者的采访权就是侵犯公众的知情权和自由表达权。”
国务院条例规定,政府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不能说“无可奉告”。采访报道是记者的职业,是正常工作。领导干部对待媒体首先要真诚相待,敢于面对,善于面对,不回避。最好的方式就是坐下来相互谈心、交心,以理服人。特别是在面对舆论监督时,能够以法律和政策为准绳,以事实为依据,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果避实就虚,再对答如流,也只能是百害而无一利。
(三)争取主动,为我所用。
媒体的主要职责之一是传播信息,应对媒体,就是帮助媒体接近事实真相,彻底扭转“媒体前面说,党委政府后面避谣”的被动局面。同时,把媒体当成一个说理的平台,灯不挑不明,理不辩不清,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解决问题。要相信媒体的公信力,公众自有公道。
建立“新闻发布制度”,是争取主动的一个好方法。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都纷纷建立了新闻发布制度。通过新闻发布,对一些重要政策、法律、突发事件、社会焦点难点问题,统一发布,表明态度,主动积极地引导舆论。
有人说,在突发事件的新闻传播中,可怕的不是记者抢发新闻,而是记者抢发的不是出自政府发布的“新闻”。谁第一时间发布新闻,谁就掌握了舆论的主动权。透明、开放才能赢得主动。对新疆“7·5”事件的报道是个很好的例子。
新疆“7·5”事件,引起了境外媒体的高度关注。事件发生后,自治区政府迅速成立了24小时开放的新闻中心,开通50余条网线,为境内外记者提供上网发稿便利。自治区政府多次在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及时公布相关信息,保证新闻媒体能够依据事实,准确、客观、公正地报道这一事件真相。
新加坡《联合早报》记者说:“这是中国政府处理突发事件最迅速、最开放的一次。在那里采访很自由。政府主动提供信息,应对突发事件的速度之快,开放程度之高,令我大为惊讶!”日本广播协会一位官员说:“这次事件中国政府对外很透明。”美国广播公司(ABC)驻京首席记者表示“在乌鲁木齐采访很自由。”
(四)把握时机,及时处置。
俗话说,“三人成虎”。湖南、陕西先后发生的两起“华南虎”事件,由于处理方法不同,结果也完全不同。
陕西“华南虎”照造假事件,因林业部门相关领导处置不当,在社会上引起恶劣影响,多名官员因此受到处分或免职。但湖南平江县对“华南虎”假新闻的处理就高出一筹。宣传部门及时出面调查,第一时间公布真相,避免了炒作。
人民日报社宁夏分社社长 徐运平 来源:《宁夏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