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主编讲述实习生逆袭入职记
文| 林天宏
《人物》杂志副主编,前《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记者、前《中国周刊》总编助理。
“我没门路没关系,怎么样才能去媒体实习?”
“我实习了两个月,但是很困惑,找不到自己能做想做的事...”
“现在这里进人很难,实习生又多,我该做到什么样子,才能有留下来工作的可能?”
......
每隔一段时间,我就会收到各路具名不具名实习生小朋友发来的类似的邮件或者微博私信,但我基本上没有回复过,一来工作忙有时候顾不上,二来这些问题确实也不是一两句话能说得清,随便敷衍几句不是我的作风。
我自己也是从实习生过来的,深知那个阶段年轻人内心的焦虑、无助,尤其是求职期的种种压力,这是普遍现象。但另一方面,从业这些年,见过的带过的实习生数不清,但这个群体给我的印象,坦率说并非全是好的,有多少优秀的出类拔萃的小朋友,就会有数倍于此的不靠谱没分寸瞎捣乱的,但吐槽也不是我的强项,就不展开说了。
人物杂志改版上市至今一年半,实习生来来走走也有几十号人,想来而不得者更是不计其数。今年刚刚过去的毕业季,有四个实习生最终留下,成为本刊的正式记者。他们性别不同,性格各异,优缺点也五花八门,但他们最后为什么脱颖而出?是什么吸引了我们做出和他们签约的决定?我想写写他们的故事,也算是对开头那些问题做一个统一的回复,希望能对你们有帮助。尽管纸媒现今貌似日薄西山,但进入心仪的媒体做一个好记者,仍然是许多人的梦想,而祖国的新闻事业,也需要源源不断的优秀人才。
对了,还要再做个声明,下文只能代表人物杂志采编部门的态度与价值观,有些甚至只能代表我个人的,不一定符合所有媒体,甲之熊掌,乙之砒霜,教条不可取,吐槽请谨慎。
下面我就说说这四个优秀的前实习生现同事的故事,担心给ta们带来不必要的困扰,所以我称呼ta们为W、Q、L、T。
W同学,某知名高校新闻专业硕士,是人物杂志改版的第三个月来的。我依然清楚地记得,在她参加的第一次选题会上,她报的七八个选题悉数被毙,无一漏网。这差不多就像是足球比赛一开场就被对手进了两球,劣势大大的,对吧?
但接下来的短短三四个月里,W以她的优异表现征服了几乎所有的大编辑,成功实现了逆袭,她是怎么做到的?
1、W同学的文字基本功扎实,文笔流畅,可读性强。当时我分管杂志前面部分的短报道,每篇数百上千字,许多选题都是资料写作或是编译为主,W一上手就让我另眼相看,稿子虽短,但从不敷衍,写得活色生香,而且手速快,最夸张的一次,一天交了七篇。
后来我才知道,W从本科起就在多家知名媒体实习,经验丰富,对文本的把握也并非新手,有这样的表现,并不令人意外。
更可贵的是,我见过好多实习生,来了就想写大稿子,小活儿不愿意做,或者不屑做,但W不是这样,除了这些短稿子外,布置给她帮助记者们做些资料搜集工作,也都是认真完成,保质保量。很快她就获得了我的信任,而且当时人物杂志的记者人手不足,她很快也有了写长报道的机会。
2、W是个学习能力与欲望极强的姑娘。从常理上说,一个选题如何操作,和分管编辑商量即可,但她不是这样,做任何一个选题,她都会分头找到我们几个大编辑,听听我们对这个选题的建议和看法。而且这不是拗造型摆姿态,她是真心在学,我至今还记得有次后期晚上加班到三点多,她第二天要去出差,就趁我休息时把我堵在电脑前,把准备好的问题一个个抛给我,多数问题都问到点子上,而且不得到满意的回复,她不会善罢甘休。她认真准备,我自然也得认真回答,不然岂不是丢了范儿?
回想那段时间,我要打起精神,对付这姑娘随时随地抛出的问题,还给她推荐了大量的范文。这其中好多稿子并非我分管,这固然增加了我的工作负担,但回头想想,我也从中受益不少,最起码,我能把自己做稿子的方法做一个梳理和总结,经过这样的讨论,无论是谁分管,后期的编辑工作都会轻松很多。
3、W做事认真,上面我已经提过了。有一次采访一个接受过大量采访的知名作家,采访前,她把这个作家的所有作品都看了一遍,做了数千字的采访提纲,采访时和那个作家聊了十多个小时,那个作家非常高兴,稿件刊发后他还特意给分管编辑发来短信,表达了钦佩和意犹未尽之感。
4、W为人善良,真诚,不带攻击性,凡事都懂得为对方着想,这很容易打开采访对象的心扉。在写这段文字的时候,在外出差的她给我打来电话汇报采访情况,说她帮着采访对象,一个开服装店的大姐,卖了一天的打底裤和袜子,我就直接ORZ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她采访一个破产国营企业的老厂长,采访结束一起吃饭,老厂长给她敬酒,说你要是当年在我们厂子里,一定是很棒的业务员。听完我又ORZ了。
5、W性格里有很轴的一面,和自己较劲,对自己的稿子负责。我编她的稿子,只要有条件,她一定要拖个小椅子坐我边上看着,删改她稿子里的细节,她要是觉得不爽,就会据理力争,虽然大多数时候我还是能说服她,但这也促使我编她的稿子时会谨慎谨慎再谨慎。
四月份芦山地震,她是前方记者,采访一周,回京后也不回家,拖着行李直接回办公室连夜写稿,然后又拖着我在办公室磨了24小时,逐字逐句地修改她的稿子。稿子确实有不少问题,我也给她提出了许多建议,但当时当地,截稿日到了,采访对象又远在芦山,再补充采访已经很困难了,我认为可以妥协。
稿子编好,上版排妥当了,我以为W回家后休息了。她突然打来电话,说对稿子还是不满意,所以又重新打电话补充采访,重新写了一稿,希望我能看看,重新排版。
按照流程,这是不被允许的,我试图说服她,一来我没有这个权限,二来我看了新稿,和原稿并没有质的差别,不值得重新灌文,所以我说如果她还有不同意见,可以越过我直接和主编申请。
一般的记者到了这步也就放弃了,但W还真给主编李海鹏打了电话。虽然最后海鹏也没能同意,但我们还是森森地为她这种较劲的精神orz了一番。我不知道别人怎么看,但在我这里,这表明她愿意对稿子负责任到最后一刻,毫无疑问是加分的。
6、芦山地震的采访,让我发现了W身上的另一面。一还没毕业的小姑娘,和一群大老爷们记者一起睡帐篷,睡睡袋,啃面包。下大雨坐摩托车没有任何防护措施地穿过碎石不断掉落的山路,背着装备爬上海拔两千多米没有山路的高山顶去找一个小村子,嗯,从她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年那个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自己。(喂你够了人家是个姑娘好吗)。
综上所述,这样的实习生,我是猪我才会愿意把她放走。事实上,在W毕业前,多家知名媒体都向她抛来了橄榄枝,她最终还是决定留在人物,这也是让我很高兴的事。
二
Q同学,某重点大学新闻专业硕士,是杂志改版第四期来的。此前她在广州的一家都市报实习,看了人物改版的前几期杂志,觉得很喜欢,就在微博上给副主编张捷发了私信,希望能来实习。
说句实话,大多数编辑或者记者,估计常常都会收到类似的私信,人物杂志也是如此,表达前来实习意愿的小朋友不胜枚举,但我们不可能对所有人开放。她一无门路,二没关系,也无人引荐,正常情况下很难吸引到编辑们的注意。
但Q是怎么来的呢?又是怎么留下的呢?
1、张捷顺手给Q找了一个广州当地很不错的短报道选题,然后Q就自己独立操作去了。等到我差不多把这事儿给忘记了的时候,Q发来了稿子,张捷转给我,我看完眼前一亮。
不能说那稿子写得有多漂亮,采访得多有深度,格式有多规范工整,但文字里从头到尾透着股机灵劲儿,说有个人风格为时尚早,但里面有种属于Q自己的东西。我是做特稿出身,欣赏有强烈个人风格的客观写作,而且Q又有独立操作选题的能力,当时我就已经对她产生了兴趣。但让人千里迢迢从广州来北京,万一不合适,双方的成本都太高了,所以慎重起见,我想再试她一期。
恩,Q第二个月又发来了一篇像模像样的稿子,来实习的事就这么解决了。
2、Q不是一个热情主动的人,俗话说并不是那种特会来事儿的,眼神里透着股清高劲儿和距离感,她来实习的第一天我就感觉到了。比如说我是福建人,爱喝茶,常在办公室里泡茶,很多小朋友就会主动帮我烧烧水什么的,但Q从来不会,总是表现得很淡定,所以后来熟了以后开玩笑,我说她是“萝莉脸女王心”。
但在我看来,待人热情不热情的并不重要,相反我最烦的一种实习生,就是看到什么名编名记就满眼冒星星一口一个“偶像”的,拜托你是来干活儿的不是来追星的好吗?当记者的,对任何事物都冷眼旁观,这是种很好的职业本能。
3、Q是个很能承受挫折的人。她应该是我手上改稿子次数最多的实习生,因为她的稿子并不是糟糕到一塌糊涂要编辑重写,好多段落有很精彩的表现,但又没好到来了就能发,逻辑或者细节总会有这样那样的问题,所以我会不断地打回去让她自己重写,她也一声不吭,埋头干活。
我记得她第一次写长报道,稿子里的素材很好,行话说“有料”,但感觉就是七拼八凑,没有逻辑。我给她提了修改意见,就干自己的活儿去了。其实,我特别能理解,五六千字的长报道,面对众多素材,选哪个不选哪个,选了这个下面用哪个,不仅是个技术活儿,还是个体力活儿。很多人到这个阶段就崩溃了,我甚至见过一些记者,到了这种时候干脆就把素材丢给编辑,撒手不管了。如果Q也这么做,说实话我是可以谅解的。
但Q不是。后来据她自己回忆,那天晚上,她一个人在会议室里,濒临崩溃,对着电脑发呆了五六个小时,一个字都写不出来,就是来回倒腾那些素材。我记得那天好像是平安夜还是某个节日,她呆到了凌晨三四点,才慢慢找到了感觉。对我来说,可能这稿子我花个把小时就能弄好,但某种程度上,让Q自己改稿,我是刻意为之,能吃苦,有韧性,有耐心,这是我欣赏的品质。在我这里,她这一关算是过了。
4、Q的内心比大多数同龄人要强大,绝大多数时候都很放松,能够承受编辑的挑剔或者戏谑性的羞辱,内心怎么想不说,起码嘴上从不认怂。比如说我给她布置一稿子,采访量巨大,对写作要求极高,我说“你要做好脱层皮的准备”,Q淡定地说“恩我好久没有脱皮了,都是在磨皮”,我说“我对这稿子期待很高,交上来不行我就qiaqiaqia”,Q说“你放心稿子不行我自己qiaqiaqia”。
春节回来后,我和Q谈了她可以入职的事,她一如既往地淡定,没有任何喜悦的表现,淡定得我都有点吃惊。后来她告诉我,她从来没有想过入职不入职,就想着好好学东西,如果留不下来,大不了回老家电视台去混吃等死好了呗。恩,女王范儿又出来了。
三
L同学,某重点大学新闻专业本科生,她算是人物杂志创刊的“元老”了,从改版第一期起,她就是实习生,但说起L来杂志实习的经历,我经常开玩笑说,她是我从网上捡来的。
人物改版第一期,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除了几个大编辑外,记者数量寥寥,改版号上市又迫在眉睫,急需人手。我就托人在校内网上发了小规模的招实习生启示,一个小时后,L的简历就已经躺在我的邮箱里了。
1、L的简历并没有太多出色之处,本科生,年龄小,只有一些校园媒体的相关经验,当时我并不看好。但L在简历后还附了一封信,表达了自己对这个行业的热情,再往下看,我才发现,其实我和L也算有过渊源。当我还在中青报冰点周刊供职的时候,L就给我发过邮件,表达了想来实习的意愿,但当时条件所限未能成行。我心里琢磨着,既然有过一次拒绝,再来第二次好像有点残忍,就给L去了电话。一个小时后,她就坐在了杂志的办公室里,开始干活了。
2、L是个有狂热新闻理想的人,改版第一期,她和我们一样,在办公室呆了一个星期没回家,累了就用冷水冲冲脸,困了就找个干净点的地板睡一会儿。她本来要考雅思,准备出国读新闻,但那段时间,她把英语全都给放下了,以至于后来干脆“裸考”,结果自然也好不了。但她和我说,没事,只要能让她干喜欢的事就行。宿舍晚上断电,稿子没写完,她就跑到走廊或者水房有电源的地方继续干活。
3、L是个做事极其认真靠谱的姑娘,是个有心人,交代给她任何事情,她都能安排计划,按部就班一步步实行,并且思路清晰。比如让她帮助记者整理外围采访资料,有些实习生就是眉毛胡子一把抓,甭管重要不重要,大稿小稿全给你贴一个文档里发来。但L整理资料后,会把所有素材按照不同的性质做一个分类,然后再附带一个分析报告,告诉记者有哪些角度是其他媒体做过的,哪些角度做得不够,哪些角度是完全空白,记者们拿到这样的资料都赞不绝口。更可贵的是,并没有任何人教过她要这么做,或者要求她这么做。
4、在独立做稿子方面,坦率说,当时L的写稿能力并不是最出色的,她的很多稿子,后期编辑都要费很大的力气,有些甚至就是把素材和录音拿来重写。但L的特殊之处在于,交给她任何一个采访对象,哪怕难度再大,她都会想办法给你搞定,在这个过程中编辑不用有任何操心。
她的第一篇长报道是采访一个准备选举总统的阿富汗女议员,位高权重,联系方式又没有任何头绪,其实我当时对这个稿子能做出来并没有抱太大希望。但L就是搞定了,而且她只告诉我搞定了,并没有细说其中过程。后来我才从另外一个编辑那里知道,那一周,L不吃不睡,用尽了一切办法,找驻外记者,找阿富汗当地的华人,找阿富汗驻华使馆⋯⋯个中艰辛,可以想象。这个编辑问她,你有没有和林老师说你找人的过程有多不容易,L回答,没有,编辑只要结果,我说那么多过程,太不职业。
5、今年四月,我带L做一个大专题,是人物杂志创刊33周年的名人回访。列出的名单都是各界大咖,采访难度基本上都是A级,我给了L十天时间,要求她联系上名单里的这十多个人,并说服对方接受采访。L又自动进入了不吃不睡模式,每天我到办公室,无论几点,都能看到她坐在电脑前,查资料,打电话。我凑近去看,发现她做了一张详尽的EXECL表格,上面不仅有这些大咖或是经纪人的联系方式,还做了详尽的计划,每天早中晚,她都要给这些人打一个电话,或是催进度,或是说服他们接受采访,对方不同意,就第二天再打。我不知道她是怎么说服对方的,也不知道在这个过程中她受了多少气挨了多少骂,她一个字没提,但最后她就是搞定了这当中的大多数人。我曾经跟她去其中一个大咖家中采访,听到那个大咖说,其实我根本不想接受什么采访的,但就是受不了你这个小姑娘一天几个电话。此事之后,杂志内部开始有一种说法,当你遇到搞不定的采访对象时,请关门关窗放L,还有另一个说法是,本刊对外承诺,不首先使用L。
6、L的不吃不睡模式真的很吓人,做完四月的这个专题,回寝室她就晕倒了,在宿舍躺了十多天才缓过劲来,后来还吃中药调养了很久(为什么是中医⋯⋯),来杂志的时候L有点婴儿肥,现在看她,瘦得和仙鹤似的,换我我肯定不干的,哪有什么工作比身体还重要。但L就是这样的人,一进入不吃不喝模式谁也拉不回来,我曾经说过她,最大的优点是靠谱,但最大的缺点是太靠谱了ORZ。
7、前面说过L要考雅思,准备出国读新闻,而且后来她也拿到了好几个英国名校的OFFER。其实杂志原本的招人计划里是没有L的,当时我的考虑是,L还小,出国读书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开阔视野,还可以帮杂志做些国外的选题,工作的事等她毕业回来再说。但L不声不响地,就把那个OFFER给拒了,而且谁也没说,直到有天我无意中追问了两句,她才说了实话。原话我记不得了,大致的意思还是,我只想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我问她,那你有没想过失业了怎么办?她说,那我就继续留在这里实习,明年再说。
今年五月,杂志决定留下L,我是电话告诉她这个消息的。听得出她有点激动,但电话里只是和我说了谢谢。后来我听其他同事说,她放下电话,跑到公司的楼梯间一个人大哭了一场,眼圈红红的回的办公室。不过,她还是谁也没说。
四
T同学,某重点大学新闻专业硕士,四个人里唯一的男生。
关于T为什么能留下,我只想说两点。
1、T是男生,而且是人物众多实习生里唯一的男生,杂志内部曾经有“七个白雪公主和一个小矮人”之称。这些年来,选择新闻职业的男生越来越少,一是赚不到什么钱,二是工作忙碌,生活不规律,很多时候连哄女朋友的时间都没有。T是知识分子家庭出身,阅读量极大,对很多事情都有自己比较成熟的想法,又喜欢写东西,所以这样优秀的男生实在是个宝。
要澄清一点,我并没有什么性别歧视,相信在这个行业里男生女生能做到一样优秀,但就像海鹏曾经说过的那样,做这行的免不了要有些脏活累活危险活儿,这种时候派男生去,编辑部心里多少放心一点,而且谁知道女生的家长或者男朋友有没有性别歧视呢?为啥要派我闺女\女朋友去做那样的选题啊?总免不了会有人这么想,对吧?
2、T是《北京零点后》的作者。
人物杂志改版十八期以来,好稿子确实出过不少,但在互联网上传播最广,美誉度最高的,就是《北京零点后》这篇特稿,没有之一。不说别的,靠这篇稿子,我相信他能在国内任何一家媒体找到很好的工作。
稿子的文本就摆在那里,我就不赘述了,看过的人自然会有判断。虽然作为本文的编辑,我在后期做过一定的修改与补充,但文章的采访与素材,是T花了半个月时间,三更半夜出没于北京大街小巷,像牛郎一样作息,和这个聊和那个聊拿回来的,而且T的写作很有自己的风格,长句,逻辑密实,灰色调,还时不时抖点冷幽默,小小年纪,肯下苦功,又有自己的调调,实属难得。
五
人物杂志做到今天,正式记者的人手已经相当充足,像W、Q、L、T实习时那样实习生独立做稿子的机会,已经很少了,对于这本杂志来说,那已经是个渐渐逝去、不可复制的时代。
在纸媒日渐衰落的今天,W、Q、L、T这样优秀的年轻记者,对于任何一家媒体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但在我看来,只要真正优秀,真正具有符合这个职业的特质的实习生,即使没有独立操作稿件的机会,还是能有许多机会展现自己的才华,请放心,真正的人才就像金子,到哪里都会发光,一定会被人注意到。
在一家成熟媒体实习到最后留下,必然是个很漫长的过程,没有什么捷径可言。之前我也说过,他们性别不同,性格各异,优缺点五花八门。如果你非要我对他们的故事做一个总结,我想说以下几点,如果你连这几点都嫌长不想看,请直接跳到文尾最后一句话。
1、任何编辑和记者都没有必须带实习生的义务。如果你遇到好的实习老师,是你的幸运,如果遇到不好的,也请保持一颗平常心。凡事靠自己,这是最保险的,对吧?
2、同理,在抱怨你的实习单位能给你的东西太少之前,请想想,你能给你的实习单位带去什么?请你相信,对于大多数实习生来说,实习单位也好,带你的编辑记者也好,付出的成本要远远大过收益。
3、在任何时候,请记住,你是一个可有可无的新人,想取得身边人的信任,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而失去信任,往往只是一瞬间的事情。
4、取得信任的方式,莫过于把任何一件小事都踏实做好,不要耍小聪明投机取巧。要知道,记者这个职业就是和人打交道,并判断事实的真假,假的东西掩饰得再好,时间长了也无所遁形。
5、在我这里,靠谱永远是排第一位的,这是一票否决。接下来是天赋,与人打交道的、写作的;如果你没有,那你要聪明且善于学习;如果你也不聪明,那你要足够勤奋⋯⋯总之关公舞刀张飞挥矛,大家打法不一样而已,你的编辑总能吃其中一套。但如果你也不勤奋⋯⋯媒体行业已经很苦逼了你为啥还非得来添乱呢?
6、千万不要相信实习时带你的老师说的客套话,诸如“我也从你身上学到了很多”之类的,戒骄戒躁,保持警惕,没准他是在等着你翘尾巴露本性呢?
7、但你可以做到的是,通过自己的表现,让他信任你、欣赏你、尊重你,甚至以与你成为同事为乐。这靠的不是热情来事儿,而是你对任何一件事、任何一篇稿子,任何一段话,任何一个字的认真负责。人都是有惰性的,总希望同事能干些,自己操心少些,对不?
前几天晚上收拾旧物,翻出了在冰点实习时的求职简历,好多以为自己已经忘掉的过往时光,纷纷涌上心头。但有一幕场景我永远记得,并常常拎出来提醒自己。有一次饭局时,我问主编老杜,什么样的人可以成为好记者。他竖起一个指头说:“就一句话,聪明人下笨功夫。”
编辑网微信公众账号已经建立,欢迎搜索bianjiwang,或者扫描以下二维码添加。
及时的行业资讯,实用的网编技能,全面的管理规范,编辑网助力网络编辑晋级之路。
QQ 号码:11815050
腾讯微博:http://t.qq.com/a11815050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izeiss
雷军谈小米的互联网思维:专注、极致、口碑、快
媒体实习生如何才能顺利入职?
创业5个月失败,生鲜O2O电商是伪命题?
蔡文胜:创业者拿到钱后怎么用到刀口上
解密南都全媒体集群组织架构
点击查看 编辑网 的全部文章
又是一只飞过天空没有留下羽毛的鸟X,你懂的……
本站声明: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
Copyright© 2010-2012 编辑网 Powered by WordPress The theme named Leyar the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