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位置: 首页 > 技术应用 > 正文

独立APP不应该成为新媒体标配


2014年10月15日 ⁄ 共 1624字 ⁄ 字号


美国科技新媒体The Verge,最近在告诉读者,不要再下载自己的APP,而在移动浏览器订阅该网站。

 

The Verge,脱胎于Engadget,Engadget前主编Joshua Topolsky以及Nilay Patel在2011年11月份创办。虽然年轻,这家网站抱负不小,The Verge的意思是总在最前沿,在成立不到2年后一举拿到5项威比奖,该奖项被誉为“互联网奥斯卡”。

 

The Verge这么做,有其背景在。它的编辑曾经在一篇名为“fanboys”的文章做实验,不管在Android和IOS等移动浏览器里,还是在Windows和OSX电脑系统浏览器中,这篇文章的浏览翻页等阅读体验做到一致。

 

App制作成本高,更贵还有推广成本

 

制作APP的成本居高不下,推广成本更是一般小企业难以支撑,新媒体一般是赔钱项目,除了花国家钱的土豪,独立APP越来越不是一个好的选择。

 

以2012年微信公众号开启为起点,越来越多的新媒体项目放弃了开发独立APP,依托于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等自媒体平台,有关是否保留web网站、独立APP的争论一直不绝于耳。

 

完全依托第三方平台是有一定风险的:最流行的微信公众账号曾经在今年4月份开始,封禁了大批的公众账号,从那时开始,一些账号也屡屡遭到微信的几天到一周不定的禁闭。

 

新媒体独立APP的制作成本价格不菲,这笔钱并不能一劳永逸,持续更新的以及维护需要人力,但更贵的是推广成本。

 

越来越多的APP在争夺用户的手机,新媒体的投资在其他行业烧钱土豪面前不值一提。经过野蛮生长和苹果打击,在IOS里刷榜单变得越来越有风险,价钱也越来越高,面临着动辄就被苹果下架AppStore的风险;众多的Android应用商店虽然对推广明码标价,但价钱已经贵到惨绝人寰。

 

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获得成本越来越高,电商获得一个用户的成本是一二百元,P2P获得一个充值用户的成本已经突破500元,即便是用户获取成本较低的资讯类移动产品,一二十元的成本也是稀松平常。

 

生存在微信等第三方平台,并且做好移动时代自家网站移动站的适配,带给用户统一而良好的体验,也不失为新媒体生存的一条道路。

 

做好适配,网站移动版就可以实现优质的阅读体验

 

The Verge赖以起家的本事就是精美的网站设计,网站首页平均分配4-8篇头条新闻,通过不同的色块进行区分。新闻标题采用单独设计的字体,增加辨识度,同时便于突出文章内容。

 

头条新闻下面是制作精良的90秒短视频节目,The Verge的主编和记者们出现在视频中。

 

据媒体介绍,The Verge目前大约有70名成员,他们按照不同分工被分为4个组,分别是专注突发新闻的新闻组,从事传统报道的纪实组,专注杂志风格写作的特写组,以及负责视频内容的视频组。

 

虽然The Verge的APP设计也很精美,但他们还是选择放弃了。

 

相比之下,国内很多媒体网站丑陋不堪,尤其是移动页面惨不忍睹,因为不重视,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bug。有一次我拿手机浏览京华时报的新闻,两个悬浮的大方块广告几乎将文字盖得一干二净。

 

非常接地气的中国互联网公司看到了这一点,并默默为此做了适配。

 

今日头条CEO张一鸣说,很多媒体希望接入今日头条导入移动端流量,但是这些媒体网站移动站太差,一点都不符合移动端阅读习惯,今日头条为了自己用户体验考虑,不得不对这些网站进行转码。

 

同样,国内最大的移动浏览器厂商UC,也考虑移动时代用户体验,将很多媒体网页进行了调试和改变。

 

一些新媒体项目别先口气吞天要成为第二个马云啥的,先把自家网站的移动版做好行不?(来源:虎嗅 作者:王超)

本文内容由微信公众号:bianjiwang推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每日发布有关传媒、IT和采编技能、网络舆情等相关内容,是最为知名的传媒学习类公众号。

编辑网(http://www.bianji.org)自2009年上线以来,秉持“公益、开放、包容”的理念,成为网络编辑入门与能力提升的必备工具。

给我留言

留言无头像?